自动做市商(AMM)提供流动性并非“稳赚不赔”,其收益与风险并存,而无常损失是影响收益的核心风险之一。以下从AMM的基本逻辑、收益来源、风险构成,尤其是无常损失的触发机制与缓解方案展开深度分析,助你全面理解这一DeFi核心玩法。
一、AMM流动性供给: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
AMM是基于算法的去中心化交易协议(如Uniswap、Curve),通过流动性池实现自动交易匹配。流动性提供者(LP)将资产存入资金池,按份额赚取交易手续费分成,但这一过程需承担多重风险,收益稳定性取决于“手续费收益能否覆盖风险成本”。
1. 收益的三大来源
- 交易手续费分红:每笔交易抽取0.05%-1%费用,按LP在池内的资产占比分配。例如,一个日交易量1000万美元的池子,若费率0.3%,单日手续费达3万美元,LP可按份额瓜分。
- 协议奖励代币:部分平台(如Balancer)会额外发放治理代币作为激励,形成“手续费+代币”的双重收益。
- DeFi 2.0保险机制:2025年新增的风险对冲工具,如单边流动性池(仅需存入单一资产),协议通过原生代币或保险基金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如Plisio的保险基金机制)。
2. 不可忽视的三大风险
- 无常损失:价格波动导致的资产价值稀释,是LP最主要的收益侵蚀因素。据NAI500测算,若资产对价格波动超过50%,无常损失可达10%-20%,可能完全覆盖手续费收益。
- 清算风险:在杠杆化AMM池(如Aave/Curve融合池)中,过度抵押的LP可能因资产价格暴跌、抵押率不足被强制平仓。
- 系统性风险:智能合约漏洞或黑客攻击仍时有发生,2025年Q2数据显示,DeFi黑客损失同比上升37%,历史上多次出现池子因漏洞被掏空的案例。
二、无常损失:AMM的“隐形成本”
无常损失是指“LP在池内的资产价值,低于单纯持有资产的价值差额”,其根源在于AMM的定价机制与外部市场的套利行为。
1. 触发机制:恒定乘积公式下的被动稀释
主流AMM采用“恒定乘积公式”(x*y=k),即池内两种资产数量的乘积保持恒定。当外部市场价格变动时,套利者会通过交易调整池内资产比例,直至池内价格与外部一致,这一过程会被动改变LP的持仓结构。
示例:假设LP存入1 ETH($2000)+ 2000 USDT,初始总价值$4000。当外部市场ETH涨至$3000时:
- 套利者会买入池内相对低价的ETH,卖出USDT,直至池内ETH价格与外部一致。
- 最终池内资产变为0.816 ETH + 2449 USDT(满足xy=k:12000=0.8162449≈2000)。 - LP此时的资产价值为0.8163000 + 2449≈$4898,而若单纯持有1 ETH+2000 USDT,价值为3000+2000=$5000,差额$102即为无常损失。
2. 波动越大,损失越显著
价格波动幅度与无常损失呈正相关:稳定币对(如USDC/USDT)因价格波动极小(通常<1%),IL发生率低于2%;而高波动资产对(如ETH/USDT)在2025年NAI500调研中,IL发生率达8%-15%,极端行情下(如单日波动超100%),损失可能超过30%。
三、2025年:DeFi 2.0如何缓解无常损失?
随着技术迭代,2025年的DeFi协议已推出多重工具降低IL影响,整体可减少约40%的损失风险:
1. 非对称流动性池:降低资产暴露
协议(如KyberDMM)支持单资产注入,无需按比例存入两种资产。例如,LP可仅存入ETH,协议自动用部分ETH兑换为USDT形成池子,减少价格波动时的持仓稀释。
2. 动态费率与对冲工具
- 动态费率模型:Uniswap v4的“hook机制”可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时自动提高手续费(如从0.3%升至1%),用更高的手续费收益对冲IL。
- 衍生品对冲:Deri Protocol等平台推出IL保险代币,LP可买入对应期权,当IL超过阈值时获得赔付。
3. 数据佐证:风险缓解效果
2025年数据显示,采用DeFi 2.0技术的池子(如Maverick Protocol),在同等价格波动下,IL较传统AMM降低40%;单边池占比已达37%(Plisio报告),成为主流LP的风险规避选择。
四、2025年AMM市场全景:数据透视风险与收益
- 总锁仓量(TVL):$580亿(同比+22%,DeFi Llama),显示AMM仍是DeFi核心基础设施。
- IL发生率:稳定币对(如FRAX/USDC)<2%,主流交易对(ETH/USDT)8%-15%,高波动小币种对>20%(NAI500,2025.06)。
- 黑客风险:2025年Q2 DeFi黑客损失同比上升37%,智能合约安全仍是重要考量。
五、LP决策指南:匹配风险偏好的策略
1. 保守型LP:低波动优先
- 资产选择:稳定币池(如USDC/USDT、FRAX/DAI)或低波动蓝筹对(如BTC/ETH),IL风险可控制在5%以内。
- 工具辅助:使用Beefy Finance的IL计算器,提前预估不同波动场景下的潜在损失。
2. 激进型LP:高收益需配对冲
- 高收益池参与:小币种对或杠杆池(如Aave V3的流动性挖矿),但需同步买入IL对冲工具(如GLP期权)。
- 协议选择:优先支持实时风险管理的DeFi 2.0平台(如Maverick Protocol),其动态仓位调整功能可自动降低波动风险。
结论:没有“稳赚”,只有“可控”
AMM流动性供给的本质是“用资产流动性换取收益,同时承担市场波动风险”。2025年DeFi 2.0技术虽将IL影响降低40%,但极端行情下(如资产价格腰斩),损失仍可能超过手续费收益。LP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资产对,善用对冲工具,才能在“收益-风险”的动态平衡中实现长期正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