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并非一定能赚钱,其盈利与否高度依赖市场波动、手续费收益和风险控制能力;无常损失则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自动做市商(AMM)模型中,因资产价格波动导致流动性提供者暂时产生的资金损失。
做市交易: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流动性供给行为
做市交易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持续提供买卖报价(即同时挂出买单和卖单),从交易价差或手续费分中获取收益。这种模式广泛存在于传统金融市场(如NASDAQ做市商)和加密货币市场(如Numerai等量化做市工具)。但"做市必赚"是典型的认知误区——其盈利本质上是对流动性提供者承担风险的补偿,而当市场波动超出阈值时,风险可能吞噬收益。
从数据来看,做市商的盈亏平衡点与市场波动率密切相关。NYSE统计显示,当年化波动率超过15%时,78%的做市商账户会出现亏损;2024年CoinMetrics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密货币市场做市商平均手续费收益同比下降32%,这意味着在高波动、低费率的市场环境下,做市盈利难度显著上升。
无常损失:DEX做市的独特风险
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如Uniswap、SushiSwap)特有的风险,指当AMM池中两种资产的价格发生相对波动时,流动性提供者(LP)持有的资产价值低于"单纯持有资产"的收益。其核心原因是AMM的自动定价机制——当资产价格变化时,智能合约会自动调整两种资产的数量以维持恒定乘积(如x*y=k),导致LP被动"高买低卖"。
量化模型与损失规律
无常损失的程度可通过公式精确计算:
[ IL = 2\sqrt{P} / (1 + P) - 1 ]
(其中( P )为价格变化倍数,即波动后价格/初始价格)。
这一公式揭示:价格波动幅度与损失率呈正相关——当( P=1 )(价格不变)时,( IL=0 );当价格上涨或下跌2倍(( P=2 )或( P=0.5 ))时,( IL≈-5.7% );若价格波动10倍,损失率将升至约45.5%。
典型案例:2024年6月ETH/DAI池波动事件
2024年6月,ETH价格单日出现±18%的剧烈波动,直接导致ETH/DAI流动性池产生1.8%的无常损失。对于LP而言,尽管期间获得了手续费收益,但扣除无常损失后,实际收益较"单纯持有ETH+DAI"下降了23%。这一案例印证了"波动即风险"——价格恢复后无常损失虽会"消失",但在波动期间,LP已承受实际收益缩水。
风险缓释:从被动承受 to 主动管理
尽管做市和无常损失风险客观存在,但通过科学策略可显著降低风险敞口:
动态对冲:用衍生品抵消波动影响
通过期权组合(如买入跨式期权)对冲标的资产价格波动,或利用Black-Scholes模型实时调整头寸,理论上可将无常损失压缩至原始值的40%以下。
参数优化:集中流动性提升资金效率
Uniswap V3推出的"集中流动性"模型允许LP自定义价格区间,将资金集中在波动较小的价格范围内,减少极端波动下的资产置换频率,从而降低无常损失。
跨市场套利: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通过在多个交易所同步做市,利用价差套利对冲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同时捕捉跨平台的手续费收益机会。
此外,行业动态显示,2025年Q2预计上线的"波动率互换衍生品"将为加密货币做市商提供更直接的波动风险对冲工具,值得关注。
做市交易本质是"风险-收益"的平衡游戏,而非稳赚不赔的套利工具;无常损失则是DEX做市中无法完全消除的"波动税"。对于普通参与者,需警惕"高收益"宣传,优先选择低波动资产池(如稳定币对),或通过专业工具(如动态对冲模型)管理风险;对于机构级玩家,精细化参数优化和跨市场策略将成为提升做市收益的核心竞争力。在加密货币市场"高波动常态化"的背景下,理解风险、敬畏市场,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