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是流动性提供者(LP)在AMM(自动做市商)模型中面临的核心风险,其计算与价格波动直接相关;而与单纯持有资产相比,LP策略的收益结构、风险敞口和最终回报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计算方法、数值对比、核心差异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无常损失的计算方法
无常损失源于AMM的恒定乘积定价模型((x \times y = k)),当资产价格偏离初始值时,LP的资产组合价值会低于单纯持有资产的价值,这一差值即为无常损失。
1. 核心公式
设初始价格为(P_0),价格为(P),价格变化比例(p = \frac{P}{P_0})((p>1)表示上涨,(p<1)表示下跌),则无常损失率计算公式为:
$$\text{IL} = \frac{2\sqrt{p}}{1 + p} - 1$$
公式结果为负数时,表示损失;为0时,无损失(价格回归初始值)。
2. 推导逻辑
- 初始状态下,LP存入的两种资产(如A和B)数量为(x_0)、(y_0),组合价值可表示为(\sqrt{x_0 \cdot y_0});
- 价格波动后,AMM会自动“再平衡”资产比例(卖出上涨资产、买入下跌资产),导致组合价值偏离“单纯持有资产”的价值,偏离部分即为无常损失。
二、典型场景与数值对比:无常损失 vs 单纯持有
通过具体价格波动案例,可直观对比无常损失与单纯持有资产的差异(假设不考虑手续费收益):
价格波动幅度 | 价格变化比例(p) | 无常损失率 | 单纯持有资产的收益 |
---|---|---|---|
上涨100%(如100→200美元) | (p=2) | -5.72% | +100%(资产价值翻倍) |
下跌50%(如100→50美元) | (p=0.5) | -5.72% | -50%(资产价值减半) |
上涨200%(如100→300美元) | (p=3) | -13.4% | +200%(资产价值三倍) |
波动500%(如100→600美元) | (p=6) | -25.5% | +500%(资产价值六倍) |
关键结论:
- 对称性:价格涨跌相同比例时,无常损失率完全一致(如上表中上涨100%与下跌50%的损失率均为-5.72%)。
- 波动性正相关:价格波动幅度越大,无常损失越严重(波动500%时损失率达-25.5%)。
- “无常”特性:若价格最终回归初始值(如涨100%后跌回原价),无常损失将消失,资产组合价值恢复至持有水平。
三、与单纯持有资产的核心差异
LP策略与单纯持有资产的本质区别,体现在风险、收益结构和适用场景三方面:
1. 风险敞口:从“单向”到“双向”
- 单纯持有:仅承担资产的单向价格风险(涨则赚,跌则亏),风险与价格波动方向一致。
- LP策略:相当于同时持有资产的“多头”和“空头”头寸(因AMM自动再平衡),价格波动越大,资产组合偏离持有状态的程度越高,损失风险越大。
2. 收益结构:“价格收益” vs “手续费+无常损失”
- 单纯持有收益:仅取决于资产价格涨跌幅(如BTC价格涨200%,持有收益即为200%)。
- LP收益:由两部分组成:
$$\text{LP总收益} = \text{交易手续费收益} + \text{无常损失(可能为负)}$$
例如,在Uniswap V2中,LP可获得0.3%的交易手续费分成,若手续费收益超过无常损失,LP策略可能优于持有(如高交易频率的稳定币池)。
3. 长期结果:依赖价格路径与手续费补偿
- 若资产价格长期单边波动(如持续上涨或下跌),LP的无常损失将随波动幅度累积,可能远低于持有收益;
- 若资产价格在区间内震荡(如稳定币对USDC-USDT),手续费收益可稳定覆盖小幅无常损失,LP策略可能更优。
四、总结:如何选择?
- 适合LP策略的场景:低波动资产对(如稳定币)、高交易频率市场(手续费收益高)、价格预期回归初始值的场景(无常损失可消除)。
- 适合单纯持有的场景:高波动单边行情(如牛市中的主流币)、低交易频率市场(手续费难以覆盖损失)、长期看涨/看跌单一资产的情况。
决策关键:评估资产波动率、交易活跃度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无常损失本质是“用价格波动风险换取手续费收益”,需在两者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