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自动做市商(AMM)的开山鼻祖,Bancor在2017年ICO狂潮中以1.53亿美元融资惊艳亮相,却在后续发展中几经波折。早期SEC监管阴影与DEX生态尚未成熟的双重制约,让其错失先发优势,而Uniswap凭借简洁体验与DeFi浪潮崛起为AMM模式代名词。如今,随着以太坊Layer2解决方案加速落地,Bancor通过V2、V2.1及Vortex机制完成协议迭代,在代币模型与流动性机制上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这场Layer2赛道的较量中,Bancor是否具备反超Uniswap的潜力?市场正密切关注。
一、时势:先发优势与错失的窗口期
2017年6月,总部位于瑞士的Bancor在三小时内完成1.5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Tim Draper与Blockchain Capital等知名机构。其最初愿景直指加密货币流动性痛点——通过去中心化协议串联交易者、发行者、套利者等角色,构建无需中介的交易生态。但彼时市场对AMM模式认知有限,2019年SEC监管不确定性更迫使平台禁止美国用户,叠加DEX尚未成为市场主流,Bancor的技术前瞻性未能转化为用户规模。
与此同时,Uniswap站在Bancor的肩膀上完成了模式简化。其沿用自动做市商核心逻辑,却以更直观的恒定乘积机制(X*Y=K)降低用户门槛,恰逢2020年DeFi浪潮爆发(synthetix等项目带动流动性需求),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就这样,AMM始祖的技术先发优势,最终让后来者成为了模式普及的最大受益者。
二、迭代:从V2到V2.1的机制突破
面对竞争压力,Bancor开发团队针对性迭代协议,直击做市商与交易者的核心痛点——无常损失、流动性效率与滑点问题。
V2版本率先引入预言机喂价机制,打破传统AMM"两边代币价值相等"的枷锁。通过实时调整资产比例,协议大幅压缩套利空间;同时借鉴Curve的stable curve设计,采用介于X*Y=K与X+Y=K之间的混合曲线,相同流动性下将滑点降低至Uniswap的1/20。更关键的是,V2实现了"无常损失避免":当价格波动时,预言机报价直接调整资产比例,无需像Uniswap那样被套利者强制拉回50%/50%,从机制上消除了做市商的后顾之忧。
V2.1版本进一步将战场延伸至借贷场景。流动性提供者可抵押单边资产,在获得完全无常损失保护的同时,赚取60%-100%的年化收益。从实际数据看,V2.1上线后平台锁仓量激增70倍,交易额同步放大55倍,验证了机制优化的市场吸引力。
问题在于,以太坊高昂的gas费始终是DEX规模化的拦路虎。Dune Analytics数据显示,尽管以太坊DeFi用户已达百万级,但全球加密货币用户总量从2020年5月的6600万增至2021年1月的1.06亿,DEX用户占比仍微不足道。为此,Bancor与Uniswap均将目光投向Layer2 Rollup——前者选择Arbitrum,后者押注Optimistic Rollup,试图通过链下计算降低交易成本。业内观察指出,Layer2时代可能推动DEX用户从大户向普通投资者渗透,而现有龙头尚未形成强用户粘性,这让Bancor与Uniswap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三、价值锚点:BNT代币模型的差异化竞争力
Bancor V2.1与Vortex机制的推出,让BNT代币的价值捕获逻辑逐渐清晰。在V2.1架构下,流动性提供者仅需存入单一代币,另一半由协议新发BNT补足;交易费用50%归做市商,50%进入协议并在解押时销毁;无常损失则通过铸造新BNT补偿。这套设计显著激活了用户参与——截至2021年3月,Bancor平台质押的BNT占比已达61%,做市商年化收益维持在50%-100%区间。
BNT在生态中扮演"中间货币"角色:每个流动性池由目标代币与BNT储备构成,用户存入资产后获得池代币,交易时以BNT为中介完成兑换。Vortex机制进一步放大BNT效用,允许用户在白名单资产池中质押BNT,借出vBNT并置换其他代币,通过杠杆化流动性提供提升收益。同时,Vortex引入BIP9提案治理,围绕杠杆功能与vBNT燃烧机制展开社区讨论,增强生态可持续性。
市场分析认为,Bancor的核心壁垒正在于这套"流动性驱动"的代币模型——通过BNT整合各类资产,让流动性提供者与代币持有者利益绑定,在无无常损失的前提下共享高收益。这种设计在Layer2降低交易门槛后,可能释放更大增长潜力,成为挑战Uniswap的关键筹码。
结尾
随着以太坊Layer2生态加速成熟,Bancor与Uniswap的迁移计划正推动DEX行业迎来格局重塑。Bancor凭借V2.1与Vortex机制构建的协议优势,在Layer2时代确实具备反超Uniswap的可能性。只是,Layer2方案落地后的实际表现,以及不同Rollup技术路线的竞争格局,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