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上交易体验正面临结构性瓶颈。虽然 AMM 模型推动了早期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发展,但其在流动性效率、价格发现和限价订单支持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导致链上与中心化交易所之间始终存在差距。另一方面,订单簿(CLOB)模型虽更灵活精准,却长期受制于公链性能和链上执行成本,难以真正普及。
7 月 7 日,专注于高性能 EVM 公链 Monad 的 DEX 项目 Kuru Labs 宣布完成 115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 Paradigm 领投,多位天使投资人参投。该项目致力于构建一套结合订单簿与自动做市机制的全链混合交易平台,试图从根本上重构链上交易架构,为专业交易者和普通用户提供更平衡、高效的交易体验。
Kuru Labs 提出的混合模型,既保留了订单簿的灵活性和精准定价能力,又融合了 AMM 的流动性保障机制,旨在实现高吞吐、低延迟的链上交易。而其选择部署的 Monad 区块链,凭借并行化架构和 EVM 兼容性,也为这一愿景提供了底层支持。
本文将深入解析 Kuru Labs 的技术突破与混合机制设计,并探讨其在高性能新链生态中的发展潜力与挑战。
新秀交易所崛起:Kuru Labs靠什么搅动DeFi江湖?
Kuru Labs是一家成立于2024年的初创项目,专注于构建完全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该项目致力于在高性能EVM公链Monad上构建一套结合订单簿架构与自动做市逻辑的全链混合DEX,旨在为专业交易者和普通用户提供更平衡的交易体验。
揭秘项目定位:全链混合DEX的开创者
Kuru Labs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混合交易模型的设计理念。与主流AMM模型不同,Kuru构建了一个在链上订单簿中嵌入自动做市算法的系统。这种设计使用户在缺乏主动流动性时仍能获得基础报价支持,既不需要依赖集中式做市商,也突破了AMM对价格曲线的统一约束。
在技术实现上,Kuru设计了适用于链上环境的订单管理机制,使限价单的提交与取消保持低且可预测的gas成本。同时,团队正在研发被动流动性机制,让普通用户无需管理挂单就能通过策略合约提供流动性支持,显著降低了参与门槛。
拆解融资版图:Paradigm领投背后的资本博弈
Kuru Labs的融资历程展现了资本对其创新模式的认可。2024年中,项目完成2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Electric Capital领投,Brevan Howard Digital、CMS Holdings等机构跟投。此轮资金主要用于组建技术团队、开发最小可行产品和测试准备。
近期,Kuru宣布完成1150万美元A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Paradigm领投。Kuru联合创始人Vaibhav Prakash特别指出,Paradigm在链上市场微观结构构建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扩大团队规模,并在Monad主网上实现完全链上订单簿的愿景。
追踪技术路线图:从种子轮到A轮的进化路径
从种子轮到A轮,Kuru Labs的技术路线图呈现出清晰的演进轨迹。种子轮阶段重点在于基础架构搭建和MVP开发,而A轮融资后,团队将专注于在Monad主网上实现完整的链上订单簿系统。
技术选型上,Kuru选择Monad作为部署平台,看中其并行化架构与流水线调度机制带来的性能提升。Monad支持EVM字节码的特性,也使Kuru能够兼容以太坊生态的开发工具和用户端产品,大幅降低开发者和用户的迁移成本。然而,项目也面临现实挑战:Monad主网尚未上线,其性能与稳定性仍需实际验证,这直接关系到Kuru核心功能的可行性和上线节奏。
解构混合模型:流动性提供者的双重身份
Kuru Labs 没有沿用主流的 AMM 模型,而是构建了一套结合订单簿与自动做市功能的混合系统。其核心思路是在每个交易对的订单簿中引入默认的自动做市算法,确保在没有主动流动性提供者时,用户仍能获得基础报价支持。这种设计既不依赖集中式做市商维持流动性,也不同于 AMM 对价格曲线的统一约束,而是允许用户在两种模式之间灵活切换。
剖析订单系统:如何实现零滑点限价单
Kuru 设计了适用于链上环境的订单管理机制,限价单的提交与取消采用低且可预测的 gas 成本,允许做市商或策略交易者进行频繁操作,而不会因高成本限制效率。团队同时正在研发一套被动流动性机制,使得普通用户无需管理挂单,也能通过策略合约将资产用于流动性支持,从而提升链上订单簿的资金覆盖率。
揭秘被动机制:普通人也能当隐形做市商
通过被动流动性机制,普通用户无需主动挂单,即可通过策略合约将资产用于流动性支持。这一方式降低了参与门槛,同时提升了链上订单簿的资金覆盖率,使更多人能够以“隐形做市商”的身份参与市场流动性建设。
揭秘性能密码:10,000TPS背后的技术突破
Kuru Labs选择在Monad区块链上构建其混合交易平台,正是看中了Monad突破性的性能表现。这条由前Jump Trading开发人员打造的Layer 1区块链,通过底层架构重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简单复制以太坊代码的公链不同,Monad采用了创新的并行化架构与流水线调度机制。这种设计使其在受控测试环境中能够达到惊人的10,000 TPS处理能力,同时保持一秒出块速度。这种高性能基础为Kuru构建完全链上的可扩展撮合系统提供了可能。
解读EVM兼容:如何打造以太坊生态平行宇宙
尽管性能大幅提升,Monad仍然保持与以太坊EVM的完全兼容。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使用熟悉的以太坊开发工具,用户也能继续使用现有的钱包和客户端产品。
这种兼容性设计带来了显著的迁移优势。Kuru能够直接接入以太坊成熟的开发者生态,吸引现有协议集成其交易组件。用户无需学习新的操作方式,降低了从以太坊迁移到Monad平台的门槛。
追踪验证节点:全球161城参与的共识实验
Monad测试网已经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全球化部署。在6月启动的第二阶段测试网中,已经有来自33个国家、64个城市的161个验证节点参与运行。这种广泛的节点分布不仅体现了社区对项目的认可,也为网络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种全球参与的共识实验,为Monad主网上线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测试数据。分布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的节点有助于增强网络的抗审查性和韧性,为Kuru等应用构建可靠的底层基础设施。
链上交易新纪元:性能飞跃背后的风险暗礁
验证市场猜想:专业做市商会买账吗?
Kuru Labs 构建的混合订单簿模型,试图在 AMM 和中心化订单簿之间提供新的链上选择,使做市行为更接近传统交易系统,同时保留去中心化协议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团队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链上订单簿的交易逻辑更符合专业做市商和机构投资者的策略习惯。在 Monad 等高性能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执行效率有望显著提升,使原本只能在中心化交易所运行的模型首次具备链上运行的可能。
解析迁移难题:AMM用户转向成本几何
尽管混合模型具备技术优势,但用户迁移的实际动力仍存疑问。链上交易用户多数已形成对 AMM 平台的使用习惯,要说服其改用订单簿模型并不容易。Kuru 虽然在机制上支持简化流动性参与方式,但实际效果仍需时间观察。迁移成本不仅体现在操作习惯上,还涉及对新系统的信任建立和学习曲线。
探讨技术风险:主网延迟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Kuru 面临的最直接风险来自技术兑现的不确定性。Monad 主网尚未上线,其链级性能与网络稳定性尚未在公开环境下验证。由于 Kuru 的产品设计高度依赖链上交易的实时性与可预测性,若 Monad 无法如期交付,将直接影响平台上线节奏与核心功能的可行性。从链上吞吐、交易确认到节点同步,多个维度都可能成为限制条件,进而影响整个混合模型的落地效果。
DeFi生态变局:混合交易会是下一个十年吗?
Kuru Labs 提出的混合订单簿模型,正在尝试为链上交易市场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模式结合了订单簿和自动做市机制,试图在现有 AMM 和中心化订单簿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保留去中心化协议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又让做市行为更接近传统交易系统的体验。
预测长尾资产:如何打造万能交易底座
在理想情况下,这种混合架构不仅能够有效支持主流交易对,还能服务于各类长尾资产,为不同资产类型提供统一的交易基础设施。通过引入默认的自动做市算法,即使在缺乏主动流动性提供者的情况下,用户仍能获得基础报价支持,这为长尾资产的交易创造了可能性。
分析开发者生态:EVM兼容带来的虹吸效应
由于 Monad 对以太坊 EVM 的完全兼容,Kuru 可以较为顺利地吸引现有以太坊生态的开发者,并促进协议之间的集成。这种兼容性降低了开发者的迁移成本,使他们能够继续使用熟悉的开发工具和用户端产品,为 Kuru 的产品拓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望行业影响:机构入场的催化剂效应
从市场机会来看,链上订单簿的交易逻辑更符合专业做市商和机构投资者的策略习惯。在 Monad 等高性能基础设施的支持下,执行效率有望得到显著提升,这可能使原本只能在中心化交易所运行的交易模型首次具备在链上运行的条件,为机构资金进入 DeFi 领域创造新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