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做市商(AMM)重塑了去中心化金融的交易逻辑,让代币持有者能通过提供流动性赚取手续费,但无常损失(IL)始终是悬在流动性提供者头顶的利剑。2019年至2020年间,Chainlink(LINK)价格暴涨3700%,却导致相关资金池流动性提供者因无常损失比单纯持币少赚超60%。面对这一行业痛点,Bancor在V2.1版本中推出单边流动性提供与无常损失保险机制,试图为AMM生态的核心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Bancor:AMM先驱的转型与现状
作为自动做市商(AMM)模型的开拓者,Bancor的核心设计始终围绕以平台原生代币BNT为枢纽的资金池架构——所有交易对均以BNT为中间媒介(如WBTC/BNT、ETH/BNT),这一模式曾因要求流动性提供者同时持有BNT而面临参与门槛挑战。转折发生在2021年2月,随着V2.1版本的更新,平台锁定资产与月交易量显著增长,机制创新成为驱动其复苏的关键引擎。
V2.1版本的核心突破
V2.1对流动性提供者的核心吸引力,源于两项针对性设计:单边流动性提供与无常损失保险(均仅限白名单资金池)。
单边流动性提供:降低参与门槛的弹性设计
传统AMM要求流动性提供者按比例注入两种资产,而Bancor V2.1通过弹性供给模型实现了单边入金——提供者可仅注入TKN(目标代币)或BNT单一币种。其运作逻辑如下:当用户注入TKN时,协议自动增发BNT补足配对需求,新增BNT仅作为资金池流动性留存,撤出时同步销毁;若BNT持有者质押BNT提供流动性,外部流入的BNT会替代协议增发部分,被替代的BNT随即销毁。
这一机制下,增发BNT由协议严格控制,上限(hard cap)由去中心化治理决定,且仅用于流动性而非流入市场。更关键的是,协议与流动性提供者形成“共同投资”关系:提供者赚取交易手续费,协议分得的手续费则用于销毁BNT,且销毁量大于初始增发量,通过通缩效应强化BNT稀缺性。
无常损失保险: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对冲
无常损失保险是V2.1的另一核心创新,但其覆盖范围与条件明确:仅对白名单资金池(官网标有蓝色盾牌标识)生效,且需满足锁仓时长要求——锁仓30天内无赔付,第30天起覆盖30%损失,之后每日递增1%,满100天可获全额赔付。赔付在撤出流动性时一次性发放,资金来源于协议“共同投资”的手续费分成。若手续费不足以覆盖赔付,协议将增发BNT补足,成本由全体BNT持有者共同承担。
通胀担忧与数据反驳
市场对Bancor机制的核心疑虑在于增发BNT可能引发通胀稀释。但实际运行中,这一担忧被数据消解:弹性供给模型下,增发BNT仅用于资金池,不直接影响市场流通;协议通过共同投资获取的手续费,反而能通过销毁机制形成正向循环。Deribit分析显示,因白名单池限制与长期锁仓要求,协议每赚取1美元手续费,仅需支出约0.07美元用于无常损失赔付,经济模型具备自洽性。从市场表现看,BNT价格未呈现通胀压力,反而随平台锁仓资产、交易量与质押收益提升而上涨。
白名单限制:创新背后的现实约束
尽管机制创新亮眼,V2.1仍存在明显局限:单边流动性与无常损失保险仅限白名单池,且白名单审批流程繁琐。这导致新项目或非白名单代币持有者仍需按传统模式准备BNT并承担无常损失。这一设计虽为协议安全考量,却也成为其与Uniswap、SushiSwap等开放式平台竞争时的短板。
未来规划:持续创新以破局
为应对竞争,Bancor团队计划推出系列升级:包括对标SushiSwap Onsen的Origin Pools、针对稳定币交易的Shadow Token池、Layer2扩容方案及跨链交易功能。这些布局旨在强化BNT赋能与持有动机,巩固其在AMM赛道的差异化优势。
结语
Bancor V2.1通过单边流动性提供与无常损失保险,直击AMM模式下流动性提供者的核心痛点。尽管白名单限制削弱了其普适性,但机制设计上的创新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在去中心化金融的效率与风险之间,探索更平衡的解决方案。对于加密货币投资者与交易员而言,Bancor的实践或许预示着AMM生态从“高风险高收益”向“可控风险可持续”转型的可能路径。